2019年到了香港以后我还没看过电影,一是赶上香港多事,二是自己觉得电影票挺贵的。其实倒不是负担不起,主要是以前有单位员工优惠,看定影太便宜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其实在香港看电影还是挺方便的,从家步行就可以到电影院,这样看晚场也不会很麻烦。九十月份终于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沙丘,一部是新007。
沙丘没有在首映去,是在中秋晚上看的。香港上映时间还是挺早的,不是全球最早,但是比英美早了不少。Dune这个名字其实还是久仰的,小时候虽然没玩过Dune2(我是命令与征服才开始玩电脑游戏的),但是还很记得Dune2000出来的时候四处买盗版盘的场景。小说的剧情有所耳闻,其实自己也没看过,只知道是个很牛的系列。这么说来,自己也就是个路人粉吧,最期待的可能是汉斯季默的音乐。看电影之前,我已经看了大聪的预热,还算是很期待吧。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有点慢,开始姐妹会的剧情其实对于路人还是有点满头问号的。不过主角一行到了Dune后,整体节奏还是不错的。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当到结束看到It is just the beginning的时候还是有点小失望的。在我的记忆中,一个电影还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未完待续不应该在电影中出现。
对于沙丘这个体量的故事,分两部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年长故事分两部也不是沙丘第一次搞。但是如果比较一下漫威,虽然复仇者联盟最后分成了两部,但是第一步的高潮还是满足的。沙丘只是一个故事的节点来结束,但是我觉得这个结束的地方情绪并不高潮。
插句题外话,最近补了正义联盟导剪版,都是华纳的,如果当初扎导可以把正义联盟剪成两部,也就没有后面这么多一地鸡毛了。
说回到沙丘,我觉得一个很好的比较对象是银翼杀手2049。2049虽然节奏也很慢,但是一部片子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很多的设定并没有在电影里讲,二是用动画短片的形式在电影之前补了,这种模式其实我觉得更好。沙丘的世界更宏大,电影里其实对宇航工会,香料,姐妹会啥的都没怎么具体解释,宇航工会都没提到。这些设定如果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在上映前就预热,效果会很好吧。但是商业上会有多大的不同我就不懂了。总结一下,沙丘整体观影过程我觉得还不错,大场面的制作还是很能值回票价的。
去看沙丘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可能是自己真正可以经历的一个科幻巨制吧。星球大战我只算是经历了后传3部曲,前面六部都不是自己时代的东西。黑客帝国虽然最后一部是在电影院看的,但是第一部我还是多年之后补的。指环王自己到现在还没看过。希望沙丘这次可以打破魔咒,成为一个成功的系列电影,这样我也可以亲历一下。电影我只刷了一次,支持一张CD吧,也算是为未来的经典做贡献。
沙丘是一个美丽的开始,那新的007就是一个完美结局。我是看着布鲁斯南007长大的,对丹尼尔先天是排斥的。布鲁斯南版在脑中的印象总是很炫的科技,有点更未来的意味。而丹尼尔版给我的感觉总是更贴近生活。当然,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前些年都在伦敦生活,并且像天幕危机中的有些场景,是自己每天上班路上都会走过的。
去看新007前其实没做什么功课,对上一集基本上没啥印象了,所以其实故事上看的是有点蒙的。但是整体展开还是不错的,故事可以说是高潮迭起,其实没看上一部把这部当一个故事也还是能看的。不过如果有两部连演,会是个很好的体验。不过这种模式会是票房毒药吧,因为长度的原因,翻场太少。不过票要是贵上一点是不是可以呢?不知道有没有电影院实践过这个模式。
整体看完这部007,非常感动,一方面故事本身在007里就是很煽情的一作,更重要的是感动一个离开的演员可以有这么完满的银幕结局。当然这种设计也是有商业利益的考虑,情怀毕竟是需要买单的,但是在买单之余,我更能感到一种尊重,这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丹尼尔,与天幕危机里面的M,洛根里的狼叔,甚至终局之战中的Tony,都通过同一种方式让我知道离别的时候也是可以有尊重和掌声的。
最后说说电影院的观影体验。沙丘是一部很适合电影院的电影,在小屏幕上看的话会感觉很浪费这么宏大的宇宙尺度的场面。007的话,电影院的音响效果带来了更好的沉浸式体验和感动。所以两部电影还是很适合电影院看的。两部电影我都选了当天的最后一场,因为疫情的原因,全程需要戴口罩,这个没啥,就是不能吃爆米花和喝可乐有点遗憾吧。两部电影都是快晚上12点才结束,这带来了一个始料不及的不友好,因为看完电影的心情,影响了入睡,两个晚上我都是两点多才睡的。以后还是看早场的吧。
愿丹尼尔一路走好,愿沙丘系列成为一代经典。
Last modified on 2021-12-19